研究

R/e/s/e/a/r/c/h

宁波市海岸保护与利用控制指标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1


近期,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7大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文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陆续发布。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玉飞)




正文


一、研究目的


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控制指标是落实目标、战略和任务,指导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也是规划评估、实施监督及动态维护的重要工具。在上述背景下,从陆海统筹角度,探索宁波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控制指标,为海岸带空间规划提供管控依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内容


(一)现状与评估


1、陆海统筹发展问题

陆海功能关联度低,陆海分割现象显著,陆海规划衔接不到位,不能适应海岸带综合发展的客观需求,影响了我市“陆海统筹”战略的推进。


2、节约集约利用问题

宁波市海岸带开发基本以工业化为导向、获取土地为核心的生产类海岸带开发,同质化严重;海岸带规划管理比较松散,围填海利用率不高、岸段利用碎片化严重,存在资源错配情况,节约集约程度较低。


3、风貌品质不高问题

海岸带区域分布有大规模的工业集聚区,生活岸线和休闲旅游岸线数量不足且破碎度较高,陆海通廊缺乏有效管控,整体空间品质较低。


(二)经验与启示


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广东省、青岛市、深圳市、厦门市海岸带规划的分析发现,每个地区的海岸带规划无论从编制目的、规划定位和内容框架上,都有很大差异。


山东省海岸带规划由第一版陆域为主的海岸带空间管制转向陆海统筹管制;广东省海岸带规划明确了“三区三线、以海定陆”的实施管控体系;青岛市海岸带规划构建了“指标落实、空间控制、管理制度”三位一体管控体系;深圳市海岸带规划强调精细管控,保障岸带生态安全及公共开放;厦门市海岸带规划更加注重弹性与刚性结合的海岸带规划管制。虽然每个地方的规划内容大相径庭,但是在管控指标和要求上,都涉及生态保护和修复、资源节约集约、滨海风貌引导、防灾减灾等方面。


(三)指标与管控


1、法律法规要求

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7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浙江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浙自然资规〔2019〕1 号)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法律法规层面对海岸带区域保护与利用的指标类型和相关要求。


2、上位规划引导

研究分析了《浙江省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三五”规划》《浙江省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三五”规划》《浙江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5-2020)》《浙江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宁波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梳理了规划层面海岸带区域的相关控制指标。


3、核心指标管控

通过上述分析,最终明确了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整治修复和防灾减灾4大类12项管控指标。

0.png



4、总体格局管控

研究进一步结合下一步要开展的《宁波市海岸带空间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指出从格局管控、指标管控和分区分类管控三大方面构建宁波市海岸带区域空间管控体系。


0 (1).png


三、特色创新


1、宁波市首次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控制指标研究,控制指标作为海岸带空间管控的直接抓手,对其开展专题研究有利于宁波海岸带区域开展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布局优化。


2、研究以陆海统筹发展、资源节约集约、风貌品质提升三方面为切入点,构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整治修复和防灾减灾4大类12项管控指标,既考虑了最新的发展形势、国内外经验、上位法律法规、相关规划的要求,又结合宁波实际,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3、研究为下一步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思路。指出下一步海岸带规划从指标方面、整体格局管控和分区分类管控三大方面构建宁波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控体系。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