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迈向生态街区的设计实践 ——法国卡萨恩·德·博纳街区营建项目设计解读

发表时间:2021-08-18

● 2000年初,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后称格勒市)面临城市扩张、工业污染等问题,生态街区的打造成为格勒城市发展重要战略之一。为探索生态低碳街区设计路径,格勒市划定市中心周边原旧兵营(Caserne de Bonne)区域,计划将其开发为生态示范街区。


项目设计单位:AKTIS Architecture


(注:本项目设计单位为我院国际设计合作团队之一。


项目基地位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中心东侧,占地15.7公顷,周围环绕着城市基础设施、商贸业和一系列历史建筑。按照要求,该项目需要提供850套住房(包括40%的社会租赁住房)和15000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同时提供6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

1 复旦.jpg

▲项目区位



该项目于2004年底建成,并荣获“2009年法国国家生态街区(Ecoquartier)项目竞赛设计大奖。


2.jpg

▲建成后的博纳街区一景



本文将对其打造生态街区的设计做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供相关设计借鉴。


塑造低碳社区形态


博纳街区原本为上世纪旧兵营场地,周围环绕着三栋历史建筑,中心操练广场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废弃空地。


3.jpg4.jpg

▲博纳街区旧兵营改造前后对比



卡萨恩·德·博纳生态街区的设计师们尽可能结合街区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建筑形体、布局、自然通风、朝向、光照和维护结构等方面实现生态低碳目标通过可再生能源、交通出行模式、城市设施使用、绿化种植与微气候等要素,综合影响街区的碳排放量而塑造低碳社区形态。 


01

 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


1)改造建筑外围护结构,以减少建筑的终端能耗需求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隔热设计,如加装双层窗、使用绝热和保温隔热玻璃、更换保温窗等,能有效阻隔夏季室外高温、降低冬季室内热损耗,从而提高建筑的室内居住品质。


5.jpg

▲居住建筑外立面



2)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以减少街区外部功能压力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于降低建筑能耗总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根据所在地区及建筑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类可再生能源,可有效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降低街区建筑的能耗总量。


6.jpg

▲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街区的使用



02

优化绿地景观设计,改善街区热环境


1)空间布局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提升街区通风功能


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道路走向尽可能与当地风向相适应,实现被动设计的最大化。

7.jpg

▲融合自然方式的空间布局



2)优化绿地结构与布局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街区绿地结构进行优化,形成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同时,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屋顶、室内中庭、建筑墙面等位置进行绿化建造,增加绿化空间和绿地量。


8.jpg

▲广场绿化



3)微气候优化设计


在 18.5 公顷的土地上,规划师在建筑物之间布局了 3.5 公顷的公园和 1.5 公顷的公寓花园。社区内核心街段规划了一处观赏池塘,既能作为水量存储,又能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这些地下空间在夏季为该地区降温,此外,雨量过大时雨水会重新通过埋入式渗透池渗入地下。


9.jpg

▲公园池塘与生态盆地

10.jpg

▲埋入式渗透池



03

 健全内部功能设施,减少交通出行


通过调整街区用地功能和结构、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并改造现状品质较低的各类公共空间节点,为居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交往、休憩和娱乐空间,使居民能够在街区内部即可完成各项活动,从而有效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


11.jpg

▲更加开敞的公共空间



公共中心的“双核”驱动模式


为塑造一个人人共享的街区,卡萨恩·德·博纳生态街区的设计采取了“活力中心”+“邻里中心”的设计方式,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设施,在850个住房中,40%属于社会可租赁住房,60%属于私人住宅,为不同阶层居民服务,满足生活需求。 这也为社区居民减少外出采购活动等行为提供可能。12.jpg


▲“双中心”联动规划



1)不只是商业综合体,更是便捷的活力中心


博纳街区由大约 50 家商店和众多带室内或室外露台的餐厅和咖啡馆组成,附近设有游泳池,尤其是树木繁茂的公园和儿童游戏,周围环绕着绿色植物和水域。


街区的中心商场是继 K'Store(1971 年开业)和 Les Trois Dauphins(1997 年开业)之后在格勒诺布尔市中心开设的第三家购物中心,但就面积和商店数量而言,它是最大的。设计师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向商业中心注入了多样化的功能,同时设计充分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规划重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公共活动空间布局。依据街区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类型和规模,根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及街区既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情况,布局各类所缺设施。同时结合街区内部需求来合理布局各类公共空间,增加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数量和面积。

13.jpg14.jpg
15.jpg

▲低碳活力中心



2)不只是居民公共服务区,更是包容的邻里中心


博纳生态街区的设计师认为,开放街区的关键是增加人的交往与活动。开放,但不能增加人际交往和公共活动的街区并不是好的开放街区。在开放街区设计中,硬件设施的存在是重中之重,它是产生交往,激发潜在活力的物质载体。


博纳街区在无障碍设施、居家养老配套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规划。街区内部规划有24套公寓的残疾人之家以及含80张养老床位的养老机构。除了功能混合齐全,博纳街区的邻里中心对居住人群的面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更显得温馨与包容。在每周三和周末,来自格勒诺布尔全市各地的家庭经常光顾街区的公园。


16.jpg

▲邻里服务中心



3)不只是群体建筑,更是包容性与时尚共存的风景


博纳生态街区的设计中尽可能地避免建筑同质化:纹理和颜色使街区更加多样化、社会多样性,可以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社区的建筑风格包容性和个性并存,给人带来强有力的视觉时尚冲击。


17.jpg

▲色彩感强烈的街区建筑



被动式设计手法


“被动式”街区设计在卡萨恩·德·博纳街区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设计手法以自然要素为能量来源,合理安排建筑要素,以期实现建筑性能“空间调节”的最大化与现代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相呼应,“被动式”设计法的“形式追随能量”致力于实现能量在建筑中的自主平衡,创造低能耗甚而零能耗的高效能建筑,在最少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实现最高的热工性能,通过被动式方法调节内外气候环境,在人、气候、建筑之间兼顾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将之作为可持续的、碳中和事业的一部分。

18.jpg


▲居住区一隅



设计师通过建筑设计,使街区的所有建筑以不使用机械设备为前提,完全依靠加强建筑物的遮挡功能,通过综合考虑建筑朝向,建筑保温,建筑体形,建筑遮阳,最佳窗墙比,自然通风等等建筑设计手法,而非利用机械设备等手段达到减少用于建筑照明、采暖及空调的能耗,达到室内环境舒适的目的。所有建筑过程符合法国“HQE”(高质量环保规范要求),并被登记在欧洲“Concerto”环保计划中,在2004年就有极其严格的能源消耗严格控制:社区所有建筑的能耗低于50 kWh ep./m²/年,并为居民节省20%~40%的能源开支。


(注:法国曾于2007年10月提出《Grenelle环保倡议》的环境政策,其核心是强调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潜力,以可再生能源的适用和绿色建筑为主导。为建筑行业在降低能源消费、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和控制噪音和室内空气质量方面制定了宏伟的目标:所用新建建筑在2012年前能耗不高于50kwh/㎡•年。参照中国2016年《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规定:北京A类商业办公建筑的能耗指标的约束值为年均每平方米65 kWh ep./m²/年。)


①生态办公楼和住宅实现了以绿色建筑理念为引导的太阳能建筑,依靠太阳能解决当地生活用水供热,从而减少废气产生,并可为每栋楼提供45%的生活热水所需能源;


19.jpg

▲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板



② 另将近50%的生活热水能源来源于废热发电。在使用天然气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迅速转换为电能;


③ 建筑并非仅在外立面有隔热,在露台、停车场顶都做了加强隔热;


④ 玻璃是双层且做了特殊材质处理;


⑤ 安装新风置换系统:通过新风系统的高效热(冷)回收装置,将室内废气中的热(冷)量回收利用,降低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需求。博纳街区采用VNC空气流通器能提高空气流动率,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在室外32度情况下,室内可以保持25摄氏度,满足了居住者的舒适感要求;


⑥ 所有的建筑加入了20厘米的隔热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街区设计要点

“生态街区”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社区,强调生态资源综合平衡的社区建造模式。博纳生态街区的设计提倡在总体风貌设计引导下,鼓励丰富、多元、创新,并探索生态街区设计之道。


1中小尺度的,步行可达的距离;

混合功能的,可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周边配套;

3 慢行优先的,安全熟悉的街道设计;

4富有人性化设计和氛围感的场所营造;

5节能减排,自发产能的绿色建筑营建;

6贯穿全街区的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生态规划。


结语


在卡萨恩·德·博纳生态街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认为“低碳设计”不仅只是借助绿色技术对街区内部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来提升建筑性能,并改善住宅建筑的居住品质,更是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对城市街区的用地、道路交通、建筑、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更新等空间领域进行综合规划设计,达到减少街区居民出行、降低街区建筑能耗、节约街区用水、街区用地集约利用和改善微气候的目的。同时以低污染、低能耗的设计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不同居民的融合度、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类、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20.jpg


▲公众参与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