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空间视野|成都“巷子里”:老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的重构

发表时间:2022-03-01


引言


 

成都市玉林东路的“巷子里”,是一个新型社区空间,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息场所,也为周围的残障人群创建了活动场地,更为社区改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jpg


玉林街区的那些事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2017年民谣歌手赵雷的《成都》唱火了大江南北,让无数文艺青年对其心生向往。但来到成都后,这里以“玉林”开头的街巷就有20多条,唯独找不到“玉林路”。


2.jpg


其实,“玉林”不是一条街道,而是一片街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国营单位陆续在玉林街区修建职工宿舍,大多是7层砖混建筑,一梯两户,配备独立的阳台和卫生间,周边配套设施完善,成为那个年代令人羡慕不已的高档住宅区,以及成都生活气息最浓郁的地方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成都的地产开发商迎来发展热潮,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和高档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快速的发展中,玉林街区就此变成衰落的老社区。


3.jpg


2017年,玉林街区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一项“花开玉林”的改造工程,鼓励居民们在闲置空地栽种花卉植物,并邀请艺术家进行墙绘涂鸦创作,其目的是使整个街区鲜活起来。同时,街道办还登报寻找设计师改造老旧建筑,正是这则消息,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社区空间。


巷子里的改造


2018年,一介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张唐,通过报纸承接了玉林街道办的改造工作,并将目光锁定在玉林东路的一栋旧楼。但张唐并不急于翻修与扩建,当她得知周边生活着许多残障人士后,她与团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挨家挨户搜集改造意见和建议,最后将项目类型定为“社区残障友好空间”。


4.jpg


2019年12月,项目完工,因位于玉林三巷的尽头,设计师团队取了一个简单又不乏诗意的名字—巷子里。其名称蕴含的意义,试图力求探讨新场所在老社区里的融合与协调,为所有公众服务。


5.jpg

巷子里立面图

6.jpg

巷子里立面图



建筑结构


巷子里占地150平米,以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将其划分为吧台、展厅、长桌区、信息墙、户外长椅平台等区域。整体建筑清新时尚,与周边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简洁、质朴、纯真的感觉。

7.jpg


建筑玻璃

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修建门窗,以期最大程度地吸收自然光线。为了便于残障人群活动,这些门窗均做平行滑轨处理,不仅从空间上保障了建筑内、外部的噪音隔绝,又从视觉上将周围环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8.jpg

建筑屋面


屋面采用了利于透光的白色膜结构,首尾两端为弧形样式,充满柔性的材料与坚硬的木料形成了“柔与刚”的平衡关系。每当夜晚降临,建筑内部的暖黄色灯光便通过屋面和玻璃发散出去,透着一股浓浓的温馨感。

9.jpg     10.jpg

                                                   建筑屋面及光照图


建筑景观与设施


建筑内、外部的座椅和地板采用了自然木料,与建筑的色调和灯光互相呼应,形成视觉上的统一,建筑外部的树木又为其增添了一抹清爽的色彩。而那些便于轮椅出入的斜坡、扶手上嵌刻的盲文、可调节高度的吧台等设施,无不为残障人群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活动场地。

11.jpg   12.jpg

巷子里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次来到巷子里,会发现这座建筑有几分日式建筑的味道,使人忍不住一探究竟。就算在夜晚,散发着暖黄色光芒的建筑也并不突兀,远远望去,它就像一艘停泊在港湾的船,为人们带来一种回家的感觉。

13.jpg

与此同时,巷子里还会经常举办各类活动和小型艺术展览,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玉林街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尤其在功能方面,作为一个专属残障人群的友好型社区空间,其相关细节设计,更是充分考虑到残障人群的行为习惯,帮助越来越多深居简出的残障人群走出家门,积极地面对生活。


每一个区域、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在进行翻修改造时,都不应追求华而不实的美感和短时效的社会关注,理应考虑建筑的人文关怀,尤其是打破建筑为社会边缘人群带来的隔阂。因为每一座建筑的意义,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文中配图为作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